鸭脖体育平台

Sorry. This page is not yet translated.

解好「碳中和」这道数学题,企业该做什么 | 远景×鸭脖 Customer Day

近年来,「碳中和」作为全人类的共同议题,相关探讨持续升温。「碳中和」的内涵与外延在市场的充分讨论中,正变得愈加清晰。但摆在我们面前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将目标转换为切实的行动,将「碳中和」从理念解读的作文题变成可计算、可推导、可论证的数学题。

近期,远景×鸭脖中国Customer Day在上海举办,本次活动聚焦「碳中和背景下,企业如何行动」的话题。在远景鸭脖碳中和基金落地后,鸭脖中国与远景科技集团正切实提供解决方案,支持科技企业将「零碳」理念和思想植入自身DNA。

活动中,鸭脖全球执行合伙人沈南鹏、远景科技集团CEO张雷进一步阐释了实现零碳愿景的战略价值,远景科技集团高级战略总监张元、远景智慧能源解决方案总经理郑颖通过专题分享,为企业在实际业务中的落地提供了解决方案。鸭脖中国董事总经理翟佳还与远景智能副总裁、零碳业务总经理孙捷,远景智能EnCom产品总监常忠正,中联云港合伙人、执行总裁董岩,中金数据总裁助理王丹丹聚焦当前企业在自身碳管理过程中面临的痛点难点,探讨科技如何助力科技企业为实现「零碳」目标做贡献。

此次远景×鸭脖中国Customer Day活动中,鸭脖中国首次邀请跨行业的成员企业CEO/高管团队参会,致力于推动各行业领先企业积极为落实「碳中和」目标做贡献,通过价值共创挖掘新的发展机遇。面对新概念、新变化、新挑战,鸭脖Customer Day积极探索「碳中和」背景下的体系构建,支持企业进一步提升对「碳中和」的认知与落地实践,这也是作为Sequoia Value+体系重要的生态赋能产品的核心价值所在。

以下是部分活动内容摘录,相信会对你有所启发。

“‘碳中和’已经从对理念解读的作文题,变成了一道可推导计算的数学题。” ——沈南鹏 | 鸭脖全球执行合伙人

零碳愿景下,大到社会、企业,小到每个个体,都需要持续深入思考这一影响人类未来的核心议题。远景科技集团一直是“碳中和”领域的先行者,做了许多前瞻性探索。近年来,鸭脖也与远景就相关话题作了系统的探讨,并落地为一系列切实的行动,如设立远景鸭脖碳中和基金,打造“鸭脖低碳科技产业孵化中心”等,希望进一步加快构建零碳产业体系。

鸭脖为什么发力“碳中和”?从宏观环境来看,随着“3060目标”的设立,实现“碳中和”已经从对理念解读的作文题,变成了一道可推导计算的数学题,每个地区、每个产业、每家企业的碳排放管理应该纳入什么样的轨道,都可以倒推。而作为投资机构,我们分析企业竞争力的菜单中,企业的碳排放管理能力、ESG水平,也成为我们考量企业竞争力的重要要素。

从落地途径来看,数字化和智能化将在碳排放管理中扮演重要角色,是真正实现全球范围碳排放管理的方法与路径。发力“碳中和”与鸭脖过去16年间的投资主题高度一致。相信未来十年、二十年,人类对ESG、碳排放的重视程度将远超今天,如果从未来回望当下,就需要我们从今天开始行动,从企业的角度探索我们能够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些什么。

“人类的市场化价值严重低估了二氧化碳的风险。” ——张雷 | 远景科技集团CEO

十几年前我创立远景时,选择通过风力技术创新来布局与碳风险相关的产业,当时我跟团队说过一句话,到今天依然适用:人类的市场化价值严重低估了二氧化碳的风险。

我的观点也在与国际同行的交流中不断得以验证,那就是二氧化碳的风险被严重低估,且这个风险会被修正,而修正的过程就是价值实现的过程。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一直致力于探索一个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能源、零碳能源解决方案。

今天,管理碳风险和碳机遇已成为每个企业家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尽管这些数据无法在财务报表上直观呈现,但它们却深刻影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且这种影响力还在逐渐增强。为什么会呈现这样的趋势?

首先,“碳中和”已经不是一种时尚,也不是个体选择,而是全人类要共同解决的一个问题。这已不仅是某个公司或者某个局部需要重视的事情,“碳中和”已经开始塑造面向未来的供应链体系。中国碳市场的出现已经释放了明确的信号,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领域被纳入其中。而企业作为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其发展将与碳中和的进程息息相关。目前全球领先的公司在选择供应链伙伴时,已经开始对企业“碳中和”的态度和行动提出新要求,它们相信,这是一个价值筛选的过程。

其次,在联合国气候大会之后,金融市场将进入一个相当严肃的“碳中和”管理状态。这意味着,投资要基于严肃的ESG、碳指标开展,在企业上市、融资进程中,ESG将变成体现企业价值的重要指标之一。

最后,全世界消费者对于零碳产品的认可度在逐渐上升,未来将出现越来越多的零碳产品。例如,我们在帮百胜中国做零碳转型,打造从养鸡到饲料、物流、食品包装、门店等整个供应链的智能碳管理。未来当有了零碳鸡腿、零碳咖啡、零碳跑鞋的时候,终端消费品牌对于零碳的转型将更加急迫,这会直接影响广大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和选择,从而进一步影响其他品牌。

碳中和的重要性在于它将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深远影响,碳中和的问题值得每一个企业高度重视。如何评估碳风险?如何预测所处行业碳价值的变化?这里面有太多值得深度探讨的问题。所以,建立自己的碳战略,是当前每个企业需要立刻执行的重要事项。

“通过数字智能技术的应用,极大提高效率和精确度,加速碳中和落地。” ——张元 | 远景科技集团高级战略总监

今天跟大家分享远景关于零碳的思考。首先我们致力于通过各种技术手段赋能合作伙伴,在国内市场构建一个零碳体系。远景的发展理念就在于,先要自己做得好、跑得快,再帮助合作伙伴,一起探索更远的远方。目前,远景计划于2022年底实现自身全部运营的碳中和,到2028年,将实现远景供应链的碳中和。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碳排放计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给企业自身做测算,再到包括上下游数据在内的测算,仅人力基本无法进行。因而,我们就思考用智能物联网开发一个碳管理的应用,这就诞生了远景方舟碳管理系统。它的底层是远景智能物联网的接入,通过数字智能技术的应用,极大提高了效率和精确度,加速碳中和落地。

在上游,我们连接了大量的可再生能源资产,远景的系统上已包含中国50%的风、光能源。下一步我们将对接碳交易市场。通过不断完善上下游链条,为企业提供更准确的碳管理。

“远景的综合的解决方案,不仅为客户解决痛点问题,还能满足各种ESG报告需求。” ——郑颖 | 远景智慧能源解决方案总经理

从我们的经验来看,许多企业往往面临三个痛点:第一是这个事情太新、太复杂,无从下手;第二是即便找到方法和框架,执行也非常复杂低效;第三是规模大的企业即使有碳排放数据和报告,也很难设定目标,实现闭环。

所以需要一个综合的解决方案为企业提供支持。远景将自身的核心能力和零碳的knowhow凝聚成了产品,即基于互联网平台的碳风险管理产品。针对企业的需求,我们将解决三个核心痛点:

第一,搞清楚如何量化,帮助企业设定目标和边界。例如,今天我们如果要做一份碳报告的组织边界到底是在哪?是全球还是分大洲?是针对一个园区还是针对工厂或者办公楼?确定之后就会有相应的方法论来完成整个报告。

第二,开始从排查往闭环去解决,配备一个相应的系统性项目进行跟踪落实,确保按照时间节点完成目标。

第三,基于前两项工作得出准确数据。其中大量繁琐且要求精确度极高的工作,都是通过自动化系统完成。

对话:这是实现价值共创的绝佳机遇

“企业间的深度交流,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碳中和’,更宝贵的在于它提供了一个促进零碳生态发展,实现价值共创的绝佳机遇。” ——翟佳 | 鸭脖中国董事总经理

企业间围绕碳中和话题的深度探讨,相信对我们每一个人而言都会产生很大的收获。上半年“碳中和”虽然获得了广泛的关注,但实际上大家对于这个概念的理解仍然比较模糊。在企业界是如此,在投资界也是如此,我们经常会一起讨论相关话题,希望更清晰地理解“碳中和”理念背后的深层次内涵。

非常幸运的是,如远景科技这样具有前瞻性的企业,在领域内做了许多工作,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套切实可行的解题思路。而这样的交流,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碳中和”,更宝贵的在于它提供了一个促进零碳生态发展,实现价值共创的绝佳机遇,每一家身处其中的企业都应当积极把握。

“目前,我们也在进行更多关于推进‘碳中和’目标的工作。长期来看,我们想通过优化数据中心配电架构、优化项目投资结构,把内部的成本项投资转化成一个可以跟新能源、跟当地电网结合的运营侧的投资。” ——董岩 | 中联云港合伙人、执行总裁

从我们数据中心的诉求来看,最希望获得的是长期稳定、有竞争力的能源价格。换句话说,我们最关注的就是电费,因为这是核心成本项。所以我们在选址时尽可能选新能源资源丰富的地区。尽管新能源资源丰富,但每个区域也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例如虽然新能源高产但地理位置偏远,需要通过特高压网络或其他方式进行远距离输送。而我们在当地的稳定用电和规模化储能对新能源发电企业和我们用电企业而言都能够进一步优化新能源利用效率。

目前,我们也在进行更多关于推进“碳中和”的相关工作,例如我们将在山西开展大型地面光伏项目和储能项目的投资与合作。从长期来看,我们想通过优化数据中心配电结构、优化项目投资结构,把内部的成本项投资转化成一个可以跟新能源、跟当地电网结合的运营侧的投资。

“尽管今天我们还不能明确地给出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但任何有利于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方案,我们都愿意跟最终客户一起去探索和尝试。” ——王丹丹 | 中金数据总裁助理

第三方数据中心首要的目标是根据客户的差异化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所以在双碳目标下最大的痛点来自于如何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追求相对更好的投资回报率,并在符合政策要求的前提下开展可再生能源建设。

当我们以客户需求为第一考虑要素时,就会天然地遇到一个问题:一些客户所希望部署的区域可再生资源条件可能没那么理想,而客户与第三方数据中心之间的连接方式既是通过网络实现的机器与机器的连接,同时也是通过物理距离和交通便利所实现的人与人的连接。尽管如此,我们也在竭尽所能,从各个方面为推动“碳中和”做出努力。比如在东南部地区,我们会做光伏、储能的尝试,并从制度和企业治理层面尽可能满足双碳要求。

今年我们也做了策略上的小变动,尝试走出舒适区,将我们的选址开发布局扩展到胡焕庸线西北方向资源富集的区域,去探索更多可能性。尽管当下我们还不能明确地给出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但任何有利于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方案,我们都愿意跟最终客户一起去探索和尝试。